主页 > imtoken官方app > 比特币“疯”莱特币“疯”,创造它的人是中国人

比特币“疯”莱特币“疯”,创造它的人是中国人

imtoken官方app 2023-05-03 07:19:33

还记得上个月引起全球恐慌的勒索病毒“WannaCry”吗? 索要赎金的是比特币,从另一个角度直接证明了当今虚拟货币的价值。

“WannaCry”之后,比特币短暂下跌后震荡反弹。 总体而言,过去7年,比特币价格翻了68万倍。 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了。

近年来,伴随着比特币的共振和暴涨,也出现了一批基于相同技术开发的“山寨币”。 其中,由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籍华人查理李于2011年开发的莱特币是最新的。 一波涨势引人关注——6月18日,莱特币24小时内价格暴涨近50%。 前一天,莱特币刚刚暴涨37%,引发了数字货币市场的强烈关注。

上涨后,莱特币市值涨至25亿美元。 不过,与比特币440亿美元的市值和以太坊35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,莱特币还是相差甚远。

据分析,莱特币的价格暴涨可能是以下近期事件的综合结果:

1、6月10日,创始人李启伟近日宣布不再为Coinbase工作,将专注于莱特币的发展。 公告发布后,莱特币基金会立即收到约1.2万美元的捐款;

2、6月15日比特币创始人中国,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之一Bitstamp在推特上发布新公告称,Bitstamp.net平台将于6月19日推出新的交易服务,正式支持莱特币交易。

3、比特币面临硬分叉风险。 据报道,目前比特币社区正在就是否扩容争论不休。 如果社区最终无法达成共识,比特币可能会像去年的以太坊一样分裂成两条分叉链,这将有利于比特币的货币信用。 一个伟大的打击。 数据显示,由于硬分叉,以太坊价格暴跌50%。

受此影响比特币创始人中国,部分比特币玩家转投以太坊和莱特币平台。 由于莱特币和比特币具有相同的开源代码和相似的操作系统,因此当比特币系统崩溃时,该货币通常被认为是比特币系统的接班人。

4、中韩两国数字货币投机者的操作,他们贡献了超过50%的总交易量。

那么莱特币是什么? 它与比特币有何不同?

莱特币官网在“What is Litecoin?”的介绍中有这样的说法,“Litecoin is a provened medium of commerce complementary to Bitcoin”。 - “莱特币是比特币的补充。”

据创始人李启伟介绍,他受比特币启发开发了莱特币,但莱特币旨在改进比特币。 与莱特币相比,莱特币具有三个显着差异:

首先,莱特币网络大约每 2.5 分钟(而不是 10 分钟)处理一个区块,从而提供更快的交易确认;

第二,莱特币网络预计将产生8400万枚莱特币,是比特币网络发行货币数量的四倍;

第三,莱特币在其工作量证明算法中使用了Colin Percival首先提出的scrypt加密算法,这使得在普通计算机上挖莱特币比比特币更容易(在ASIC矿机诞生之前)。

目前,莱特币网络共挖出5160万个币,占总数的一半以上。

此外,可逆交易(例如使用信用卡进行的交易)通常不会用于购买莱特币,因为莱特币交易是不可逆的,因此会带来拒付风险。

莱特币涨势凶猛,但币圈人士对此众说纷纭。 有人认同李启伟自己的说法——“比特币,莱特银”,认为莱特币是比特币的第一个共振货币。 该币流通性强、安全、速度快,未来可以作为比特币的有力补充。

但也有人认为,比特币适合价值投资,而莱特币只适合短线炒作,未来所有山寨币都将消亡。

公认的观点是,比特币的逻辑近乎完美,任何山寨币都无法替代,包括莱特币。

最后说说莱特币的创始人李启伟。

除了莱特币的创始人,李启伟还被币圈称为全球最老的比特币交易所BTCC CEO李启元(Bobby Lee)的弟弟。

李奇伟最初是从一篇描述暗网丝绸之路(Silk Road)的文章中了解到比特币的,他随即开始研究为什么丝绸之路只接受比特币。

在他眼里,比特币的特性堪称数字货​​币中的黄金。 2011年,李启伟萌生了创造一种易于使用的数字货币作为比特币补充的想法——他希望用数字货币创造白银。 比特币像黄金一样用于大额支付,因此莱特币可以像白银一样用于小额支付。

本图来自btcc.com,图中人物为莱特币创始人李启伟。

那时候数字加密货币已经很多了,他发现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缺点。 最不尽如人意的是,很多创始人都是先大量挖出自己发明的货币,然后再投放市场,一旦币价上涨,创始人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。 于是我想到了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发行数字货币。

因此,与“比特币之父”中本聪不同,李启伟不仅没有隐藏身份,持有的莱特币也不多,而中本聪拥有100万比特币。

对于比特币,李启伟至今仍保持着崇敬之情。 他曾直言,他不认为莱特币会超越比特币。 在做莱特币的时候,他认为莱特币应该和比特币一起使用,所以他也担心莱特币将来会“死”。